图书作为精神产品,是一组群体的劳动结晶。而构成一本有价值,高质量的图书,始终贯串着编辑的创造性劳动。本文就笔者编辑《图说高新技术应用》一书,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编辑的选题策划
1988年邓小平同志就深刻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赶上世界的发展,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新技术的发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方针。曾经是国防科研战线上的我把握这个社会需求、抓住了这个科普“热点”,提出用科普图书形式对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领导和干部普及高新技术的设想,希望他们了解高新技术,从而应用高新技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
1993年初,为了提出该书的总体策划、编写提纲,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科技资料,我觉得选定十种高新技术可基本涵盖当今高科技的内容,大体确定每种高新技术可举出近百个应用实例。参考前苏联的一本科普图书,设定每例用300字文字说明、配一张图,这种形式比较活泼,有利于提高可读性。但为反映学科的全面概况,注重科学性,每种高新技术又请专家撰写3000字左右的短文,概述该技术的特性、含义和发展前景,使读者有系统的概念。在版面上,设想每页排三至四例,全书控制在300页以内,以便图书定价适度,全书的定位突出了“普及”性。
1994年初,由几位高级编辑,分头向40多位专家组稿,其中不少是院士级专家、教授,他们都热情支持这项工作,非常乐意为普及高科技作贡献。在专家和有关人员的支持和努力下,历时三年,该书终于在1995年底全国科普大会以前的科普宣传高潮时期出版了。由于抓准了大好时机,图书的传播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
选题的提出是提出问题,是创造。开挖既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导向,又有双效益的选题这是每个编辑的追求。要实现这个愿望,编辑应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关注政治动向和学术动态,结合出版社出书范围,研究同类书和市场动态,以编辑的敬业精神,去创造选题策划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二、编辑的创意设计
所谓创意,就是有新意,与众不同。《图说高新技术应用》运用了几种科普手法,给图书注入了新意。这里略举一二。
介绍高新技术这一题材,当初已有一些图书,但大部分以介绍高科技原理和以文字为主,而《图说高新技术应用》一书从另一个角度介绍高新技术,即“应用”这个角度。选择了人们周围发生的例子,因为他们熟悉周围的事,因此容易接受,容易理解,从而乐意阅读,使读者对神秘的高新技术产生亲切感,开拓了图书的普及面。
该书在形式上也有新意,一例一文、一文一图,每文300字左右,可以从图中说明的内容尽量用图来表达,图文相得益彰,增加了趣味性,轻松感。国内高科技知识用这种传播形式,尚属首次。
在装帧方面,用四种单色交替印刷,既有彩色效果,又节约成本。
编辑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在某种意义上讲往往比作者更了解读者。因此,出版一本读者受欢迎的书。编辑的创意设计有时是作者无法替代的。
三、编辑加工中的再创造
《图说高新技术应用》有40多位作者,而且都是不同学科的专家、院士,全书结构和布局全面平衡需要编辑去做。譬如,十种高科技知识中一些交叉学科的典型例子有重复,编辑要去掉重复并按最优化原则将其列入某种高新技术;反之,还要注意每种学科主要内容是否遗漏,如当初通信篇中缺少信息高速公路的内容,改编后,这个内容占了两页;专家写的文字说明有时过长,编辑要浓缩到300字左右,专家们写的内容比较专业化,或者公式化时,编辑又要理解后改写得通俗一些。
当作者提出初稿以后,编辑要以第一读者的角度,在加工过程中,注意思想性、科技性、结构逻辑、段落层次等等,改造、优化、提高,想作者之未想,见作者之未见。通过编辑的再创造,才能创造出向社会传播被人们接受的精品图书。
四、编辑的“炒”选题
《图说高新技术应用》出版后,及时召开了新书发布会,全国十多家报纸作了报导或书评,中央电视台看到报导后,做了专题节目的播出。《文汇报》、《福建日报》、《上海科技日报》等报刊进行摘编或连载,编辑还组织了作者与读者座谈会。我们还以图书内容为基础,在上海声讯电台开展市民高新技术知识竞赛活动。通过各种宣传,该书得到社会承认。本书在荣获’95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后,又被评为“1996年度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奖,还被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列入中小学图书馆(室)必备书目。
编辑在提出选题时,应预测销售势头,在图书出版后要积极配合营销人员,宣传与推广,积极培育市场。把选题“炒”热,也是编辑创造性劳动的组成部分。
(作者原为上海科普出版社社长)